财新传媒
2011年10月14日 12:21

故土地名的变不变

(《文史参考》专栏)

2010年某日,我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四川的电邮,写信人姓李,家住宜宾,年龄和我相仿。他说在一篇文章里知道我姓李,是湖南新邵人。他们家族是清代由湘迁四川,繁衍数万人,现在合族想找到湖南的“根”。我问他可有文字资料。他说,“文革”时族谱损毁殆尽,改革开放后族内长老凭记忆写下了始迁祖的一些信息。始迁祖于康熙十六年由湖广省宝庆府邵阳县某某都第五甲迁到四川铜梁。

我对他说,清康熙年间至今三...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13日 14:58

民心如何计量与测评

(《同舟共进》约稿)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一条政治规律,《大学》有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众”,即是得民心。

古往今来,中国数十个朝代,800多个皇帝,不论是能干还是昏庸,是暴虐还是贤明。很少会有谁口头上否定“民心”之重要。但是,“民心”如何计量?有没有非常固定的、刚性的标准来衡量,什么状态是“得民心”,什么状态是“失民心”?这是一个古老而宏大的政治课...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6日 12:38

官员抑郁症“被自杀”的大清版

2011年09月04日08:24 南方网

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一月十六,山东即墨新科进士李毓昌的家中,本是一片喜气洋洋,突然接到江苏官府送来一个犹如晴天霹雳的噩耗:李老爷于十日前,在奉命去淮安府山阳县查赈的任上,竟“心神不宁”而自缢身亡。———“心神不宁”换现在的说法,大概是“抑郁症”。

李家上下自然万分悲痛,李膝下无子,留下一个寡妻,家族的大树倒了,李妻央求家族中见过世面、有武秀才功名的亲叔叔李泰清做...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2日 10:26

让老人和孩子从乡村的“孤岛”突围

两周前,我和吴思先生在北京一家书店与众多读者对话,主题是:回不去的乡村和走不进的都市。对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谋生、乡村呈现出“空心化”“凋敝”的状态,吴思先生说,这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他认为这种“凋敝”其实是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只有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土地上转移到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农业因此出现集约化耕作,中国的农村和农业才有出路。

    应当说,吴思先生这番话体现了他一贯所持...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1日 14:07

斯文不断富厚堂

斯文不断富厚堂

我生长在湖湘,家乡距曾文正公故里双峰县荷叶塘(原属湘乡)并不远,然一直无缘去拜谒其故居-----富厚堂。

辛卯年中秋前数日,几位师友结伴,终于走进了富厚堂。富厚堂在明清时期处于长沙府、宝庆府、衡阳府交界之地,有千嶂万峦环抱,曾经的官道,后来的320国道,和现在的沪昆高速公路,都是从荷叶塘北面数十公里的丘陵地带经过,中有大山隔断。我们此次去,汽车在盘山公路绕行许久,才到达富厚堂所在的那块小盆地。可以想象...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1日 14:00

专访:大人物的历史是波浪 小人物的历史是潜流

专访:大人物的历史是波浪 小人物的历史是潜流

 

大人物的历史是波浪
小人物的历史是潜流   文 李婷婷 (三湘都市报)

    《进城走了十八年》

    ■十年砍柴

    对话

    在一个图书匮乏的年代,如何获得阅读途径?山间田埂,一本书如何很好地消化,并将一种特殊的反刍变成阅读延伸?新媒体崛起和海量出版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和择取?讲述平凡人的小历史,是否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温度?……

    近日,知名专栏作家、文化评...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1日 13:54

一个无良官府不配有良民

(载《东方文化周刊》)

春秋时期的鲁国朝政一直由三桓把持。三桓,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个世家大族,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而鲁国国君,就成为受制于三桓的“虚君”。-----在这种以下制上的不正常政治状态发展到极致时,季孙氏这类大族又由内部的家臣如阳虎控制,此谓孔子所言的“陪臣执国命”,可见一个完整继承周礼的国家,政治规矩隳坏已到了何等的地步。

臧武仲亦是鲁国的大臣,他是一位智者,官声也不错,然家...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1日 13:52

巡视大员变异和乱世多钦差

 刊发于9月25日《南方都市报》
 

     提到“钦差”,一般人脑中浮现的往往是电影电视和戏曲中的形象:一位年轻的官员手拿尚方宝剑,口含天宪,诛杀贪官,为民申冤。

应当说,传统中国社会,老百姓是具有相当重的“钦差”情结。因为钦差代表皇权,而现实中地方官吏尤其是基层官员太坏了,草民只好希望皇帝圣明,钦差是皇帝派来的,对其寄予厚望,不足为怪。从字面上看,“差”是临时性质的,钦差不是一个常设官职,而是某一时...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1日 13:38

阅读给乡村少年打开人生之门

(中国青年报 命题作文)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位文化界的同龄人在一起吃饭,闲谈中提到10岁左右,各自在做什么?

    有生长在北京、杭州等大都市的朋友说,他们在少年宫参加合唱队,在什刹海学滑冰,在西湖边写生。而我呢,只能在山野里放牛、砍柴。20多年过去后,彼此能坐在一起,就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我当然要感谢好运气。但有一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自小我酷爱阅读。在初中时,就将小山村里能借到的书几乎...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1日 12:18

宋石男给我写的“鲜花装饰的牛逼”书评

大时代中小记忆的穿透力 ——评十年砍柴《进城走了十八年》    宋石男

       严格来讲,《进城走了十八年》是一部非虚构纪实性随笔集,从作者孩童时代直写到读大学,十八年的时光,如脱手弹丸,如露如电,但并非不曾留下累累痕迹。虽说此书是随笔集,但我更愿意将它当成一部个人史来读。       这是一部洋溢着质朴野趣的个人史,像牧童一样天真,像石碑一样老实,像春天的枝叶一样充满生机。       他写在人民公...

阅读全文>>
2011年09月20日 11:55

转载:读十年砍柴《进城走了十八年》有感而发

作者:圆月时节   原文地址
 

  闲来无事,在新浪读书中随意浏览,一个名字吸引了我:《进城走了十八年》。点击一看,非常亲切,仿佛就是在叙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作者十年砍柴是一位生长在湘中农村的作家,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十八岁考上大学才走进了城市的生活。我老家是江西永新,与湘东比邻,我们那儿的方言与湖南非常相似,我曾去过株洲、韶山,在那儿我不用翻译可以与市场中的大嫂随意交流。从《进城走了十八年》中可以看出...


阅读全文>>
2011年09月18日 16:51

转载:为我们这一代人书写乡愁

 人物:生于1971年的十年砍柴,本名李勇,湖南人,曾以《闲看水浒》《皇帝、文臣和太监》等历史写作闻名。现居北京。

  《进城走了十八年》是十年砍柴最新出版的自传,写了十八岁之前在湖南邵阳农村的生活经历。十八岁那年,高复了一年的十年砍柴终于考上大学,改变了当农民的命运。这条走了十八年的进城路,也是很多中国人共同的人生路。用十年砍柴的话说,“我们是唱着农耕文化的挽歌进城的”,在这一代人身后,是日渐消亡的传...

阅读全文>>
2011年09月18日 16:43

同一张课桌才能同一个梦想

 (载《人物》杂志)

近期,北京市一些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大量关闭打工子弟学校,再一次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护。一些媒体大量的报道,使公众为那些在开学前学校被拆的外地娃能否继续读书感到忧虑外,也使北京教育行政部门感到了压力。

打工子弟学校在北京以及全国各地存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笔者1999年曾去尚是一片垃圾场的北京立水桥地区采访了许多所条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现在一晃12年,那些学校...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30日 10:07

转载:不可能告别的乡土中国

 (感谢石鼓君  写了这样一篇好的书评,不但对拙著的一点价值给予肯定,更能对本人及许多同龄人的“离乡企盼”有一番冷静的分析和批评。  原文地址)

 

 新近有一书,读来让我感怀不已。为文字、为经历、为共鸣。翻罢该书,庶几可称之为新时期的又一本《平凡的世界》。她,十年砍 柴先生新作——《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悄悄出世,不横空,如雏菊般平淡,但却雅致。

 

时代不...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30日 08:57

一场恶梦引发的国际大战

 (刊《东方文化周刊》)

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晋国重臣、世家大族之一的荀偃(中行献子)做了个恶梦。他梦见和死去已有十八年的晋厉公争讼,自己没争赢。然后开打,厉公用戈矛将自己的头砍下,扔到地上。而荀偃跪下来,将自己的首级捡起来安在脖子上,然后逃走。

此梦大不吉利。若按现代心理学分析,则其来有自。晋厉公在位时,听信佞臣胥童等人的话,将第一公族赵氏几乎灭门,甚至差点将栾、荀等其他大族一并干掉。感...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5日 14:09

文物易“受伤”乃是两头不靠

  (刊登于《东方早报》)

  日前据媒体报道,本山集团的刘老根会馆被指破坏文物。文保人士举报其所占用的四合院中,有一个为不可移动文物“晋翼会馆”,被改造成最低消费18万元的私人会所,且怀疑在装修中被改变原貌。

  该新闻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北京市东城区文物部门以“会馆只是加盖了罩棚,没有动文物本体”回复举报者。那么意味着,该区文保部门对赵本山的企业租借这个院子并进行改造是知情的,且对改造的具体...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4日 11:31

新京报: 我是幸运的进城者

   (原文地址)

    (张弘,江汉平原上长大的70后,长我一岁,亦是从乡村艰难地走进城市。两人在一个闷热的会议室里对谈整个上午,讲起了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个年代。其实,他讲述的,更为精彩,可惜由于他是访问者,自己的故事无法记载在这篇访谈中。)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一家的遭遇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逆转。而后,他在农村渐渐长大,上学,他开始明白,“农民”不仅是一个职业,而且是一种身份,因为这种身份...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0日 11:10

转载:70后一代的乡愁无可派遣

转载:70后一代的乡愁无可派遣    (刊登于《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人民公社的解体、知青回城、高考恢复、琼瑶小说邓丽君歌曲风靡神州、南下打工潮等等,都已经成为历史,任何一个经历者心中想必都五味杂陈。

近日,刚过不惑之年的知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出版新书《进城走了十八年》,讲述自己进城前后的点滴故事与心得,试图探寻城乡差别的制度性根源,引起了不少70后的共鸣与网上讨论。日前,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诉说他内...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0日 10:23

从名医院腐败案看权网编织术

       百年名医院湘雅医院近期陷入丑闻之中。据《中国新闻周刊》《新世纪》等媒体连续报道( 新闻链接),该医院腐败窝案牵出了15年的药品采购黑幕,然而目前被有关司法部门控制的只是一些“小人物”,如采购员以及供货商。按常理就可知道,长达15年金额涉及数亿的腐败窝案,不可能是几个低级别的采购员、药剂部门负责人勾搭几个药商就能操作的,大头一定隐藏在水平面下面。

这些年来医疗卫生界因药品采购,不少名院形象坍塌...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7日 21:08

转载:进城还有几里路?

柳理(湖南教育电视台 湖湘讲堂 制片人)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f31900100x5qp.html

    乡里妹子进城来,打着赤脚冇穿鞋,何不嫁到我城里去,上穿旗袍下穿鞋。                             

目送侄女走进第十七考场找到座位,等待即将开始的初中入学摸底考试。教室空空荡荡,但很快,这里就会被城里的孩子填满。

教室门口贴着参考学生名单及座位号,侄女的名字连姓都被打错了,备注栏写着“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