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周刊》专栏)
列国相争,凭实力说话,自古皆然。尤其在超级大国争霸时,就如两个大象打架,小国如小动物,不依附某一方,就很没有安全感。但也不尽然,如果两霸势均力敌时,弱国或小国如果采取得当的战略,不但能在大国争夺中生存,而且可能对国际局势产生较大的影响。
“冷战”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许多国家根据意识形态或地缘政治因素队,不是加入美国为老大的“北约”,就是加入苏联为老大的“华约”。但也有一些中等实力的国家,利用两国的均势,游刃有余,且在两大集团发生尖锐对立时,从中调处矛盾。如印度、东盟诸国。
春秋时很长一段时间,晋、楚两大超级大国相争,中原诸国,不是臣服于晋,就是臣服于楚。而宋国——这个殷商贵族后裔组成的国家,虽然国势并不强,但似乎总有一种匡扶国际正义、求得天下太平的“道德责任感”,如宋襄公曾经就想天真地当一把盟主。
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宋国依靠左师向戌的智慧,倒是成功地做了一回“国际和平会议”的召集人。
向戌和赵国当权的正卿赵文子(文子是其谥号,又称赵武、赵孟,《赵氏孤儿》中那位幸存下来的孤儿原型)和楚国的令尹(相国)子木关系都很好。他看到两国大国各纠集一批仆从国,攻伐不断,决定利用私人关系,提议“弭诸侯之兵”——即坐下来谈判,签一个和平条约。这当然不是他不知天高地厚,他看到了包括晋、楚两国的高层人士,也想停战,赵文子就早有此意。但大国面子要紧,谁要是主动提出来,就等于服输。所以需要一个国家充当中间角色,因势利导。
于是向戌首先去晋国找赵文子商量,赵孟谋于诸大夫,有着崇高威望的大臣韩宣子说:“军备竞赛,残害人民,耗用财物,是小国的灾害。虽然停战、裁军未必能成,但我们必须答应。若不应允,而楚国先答应了,我们道义上落了下风,必将失去盟主地位。”于是晋国同意了,然后向戌去楚国,楚国也同意了。晋、楚两超级大国之外,另两个次一点的强国是齐国和秦国,当时秦与楚结盟,齐与晋结盟,各自是两大集团的“副班长”。这两个国家也答应“弭兵”,其他小国就不用说了,完全随老大马首是瞻。
各国答应“弭兵”,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具体的谈判事宜十分艰苦,考验着主持人的智慧和决断力。
五、六月间,晋国的赵孟、叔向、荀盈,郑国的良霄,鲁国的叔孙豹,齐国的庆封,陈国的须无,卫国的石恶,楚国的王子黑肱、令尹子木,滕国的国君,以及蔡、曹许等国的大臣先后来到宋国,一时间,宋国牛人云集,高朋满座。
可楚、晋两国多年的仇敌,短时间不可能相互信任。楚国的子木首先提出“请晋、楚之从交相见也”,即两国的随从国向对方老大表示臣服,以示诚意。别的小国还好说,另两个大国秦、齐和老大几乎是同盟关系,就如“冷战”时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关系。这样做等于侮辱这两国。于是赵孟回答说:“晋、楚、齐、秦四国势力差不多,晋国不能指挥齐国,就如楚国不能指挥晋国。楚国君主若能让秦国君主输诚于我国,我也能保证齐国如此对楚国。”——皮球踢回来了,于是子木派专人回去请示楚王。楚王指示:“秦、齐两国就算了,其他国家还得向对方老大示弱。”
于是障碍扫除了,秋七月,列国坐到一起,由两个集团的老大晋国的赵孟和楚国公子黑肱一起商定盟辞——相当于现在拟定停战协议书。只等选黄道吉日正式签字了。
可事情又来了。两国都带着重兵前来赴约,分隔很远扎寨。晋国大夫伯夙对赵孟说,看样子楚国气势汹汹,不怀好意。赵孟认为不足为虑。于是确定日子在宋国都城西门外盟誓。楚国的子木怕被暗算,让所有人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随从伯州犁认为这样做,等于在各国面前显示楚国没诚意,建议卸掉铠甲。子木不听,并说:“晋、楚相互不信任很久了,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何必要有信?”赵孟得知对方搞这样的小动作,与智多星叔向商量,叔向认为没关系,对方没诚意,都咱们没什么害处。料他们不敢主动袭击我们,如果这样做不但我们会奋力抵抗,主办国宋国的兵马也会和我们站在一起。
晋、楚两国交锋中,出了个有意思的小插曲。鲁国权臣季武子以鲁君的名义命令参加谈判的叔孙豹,说鲁国应比照邾、滕两个小国与盟。为何如此?因为协议商定这些国家向晋、楚两国上贡,压力山大,比照小国,负担会轻多了。叔孙豹认为图那点小便宜,太丢人了。说这两国是附庸国,而我鲁国是列国之一,只能比照宋、卫。——于是为了捍卫本国尊严,不把国君的命令当回事。
等到正式盟誓时,晋、楚两国又争着第一个歃血,而且都有一大套理由。最后还是叔向劝赵孟,说让楚国先来吧,咱们不丢脸,诸侯依附我们是因为晋国讲道义。
颇费周折,盟誓仪式总算顺利举行了。这个“和平协定”还比较管用。自此之后,晋、楚长时间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原诸国免于被侵凌的时间,宋有六十五年,鲁有四十五年,卫有四十七年,曹有五十九年。——能管半个世纪的“弭兵”之约,当然是成功的。
2500多年的这一幕,搁在现代也不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开会,即是这般明争暗斗。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