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网络文学”的观察
“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是当下相当流行的两个词。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可谓千差万别。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网络文学的兴盛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霸权,是文学生态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著名作家麦家则说:如果你给我权力,我要消灭它(网络)。说到网络99.9%都是垃圾,0.1%是优秀的,但它们混入其中,就像大海里的一根针,虽然 在那儿,但实际上消失不见了。。。。。。文学,我认为网络上的文学作品
有关网络文学的争论由来已久。去年初夏,笔者和网上成名的实力派作家慕容雪村应江苏省作协之邀,去无锡参加“中国网络文学研讨会”。会上一位南京师大文学专业的教授过于贬低网络文学,令慕容雪村大为不快,遂反唇相讥。而一些成名于网络的作家很不愿意媒体给他贴“网络作家”的标签,如当年明月说:“我是网络作家吗?我是个海关总署公务员,社科院明史学会会员。”可见,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网络作家”是草根写作者的代名词,而网络文学则等于文学快餐甚至垃圾,其文学价值极低。
笔者以为这样的看法是皮相之论。“网络文学”根本就是个虚构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无法界定,那么网络文学的价值几何就是个伪问题。文学按其体裁可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而按其内容或可分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甚至是色情文学。但以文学所依附的载体来区分,再比较彼此的优劣,几乎找不到标准。文学只有好的、不好的,优美的、晦涩的,严肃的、戏谑的,等等之类的区分,其属性决不会因为介质的改变而改变。
盲人荷马口述的史诗、藏族口口相传上千年的《格萨尔王传》,可以说其是“口头文学”、“口述历史”,但若用文字记录在纸张上,难道就失去了其价值么?同样,我们不能说屈原、司马迁是“竹简文学家”,说李白、苏轼、鲁迅是“纸张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和李白的诗歌,今日上传到网络上,其强烈的文学感染力毫不减损。那么,凭什么要特意分出“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呢?
以现在几位从网络发迹的当红作家慕容雪村、当年明月为例。《成都,今晚请将我遗弃》、《明朝那些事儿》最初在网上连载,受到网友的追捧,引起了出版商的兴趣,然后他们的文字印成纸质书籍,发行量都是上百万册,他们成为中国作家中版税收入名列前茅者。非得给他们贴一个“网络作家”又有何意义呢?而一些在前网络时代已经成名的作家,比如上海的陈村和韩寒,北京的郑渊洁,现在已然成为网络上相当有影响力的写作者,他们为什么就不是“网络作家”?
在我看来,网络对文学而言,最伟大的意义就是降低了写作和传播的门槛,让那些有文学天分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文学或者说文字的载体越古老,成本越高,那么对表达者的限制也就越巨大。在竹简时代,因为承载文字的竹简成本太高,传播不易,文化就容易被少数人垄断,世上有天赋的人不少,但有几个人能像司马迁那样出自史官世家,从小接触到皇家图书馆那么多的材料,又能将自己的见解写在竹简上?纸张和活字印刷出现后,文字传播的成本降低了许多,才能有范仲淹这样的穷家子弟在破庙里读书、写作,从而成为文坛领袖。但即便是这样,纸张时代,文学的门槛还是很高的,有山头,有权威,想挤进文学的殿堂很不容易,不知有多少天才湮没在草泽之中。上世纪二十年代,湘西青年沈从文跑到北京城当“北漂”,他一没文凭,二没人脉,多次投稿石沉大海。如果不是郁达夫的慧眼识才,引荐他进入北京文化圈,他也许饿毙在陋室之中,谈何成为一代大文豪?网络的出现,也使文学获得的评价更为公允,网友们不会在乎一个写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学历、职位、职称、威望等等,他们只看文字优劣,故事好坏。这也是在传统文学界威风八面的余秋雨撰写的钟山碑文,一个省作协副主席为汶川地震所写的诗,传到网上遭遇无数板砖的原因。
当然,由于载体的不同,文学的表述形式会有所区别。比如口头文学,因为不付诸文字,那么其内容极难固定,每个传播者能可能进行加工。这就是同题材民间传说版本很多的原因。而将文字写在竹简或丝帛上,载体过于昂贵,那么文字表达不得不简练,也就是说,和司马迁同时代的人,想在竹简上制造文学垃圾,没有万贯家产是不可能的。当纸张和活字印刷出现后,文学载体的成本下降了,特别是到宋代后期,加上商品经济的繁华,于是社会上就有一些文学价值很低的读物流传,即便这样,获得纸张书写文字,特别是要印刷出来流传,对一般士民来说,仍然很不容易,所以中国人才有“敬惜字纸”之传统。到了网络时代,这一切都改变了,只要会打字,会上网,一个人可以无限量地写作,并上传到网上,而他付出的成本可忽略不计。如此,就能理解网络时代一个写手一个月能写几十万字。梁启超当年以高产著称,万字文章可倚马而就。这种写作速度,放到网络时代,算不了什么。
网络上多文学垃圾,与文学本身无关,只是与网络这个载体的特质有关。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在网络时代不可能被泡沫淹没,这也是为什么网络写作者不知凡几,但从里面涌现出像慕容雪村、当年明月、安妮宝贝这样的优秀作家却不多。
载体随时而变,而文学的本质属性永恒不变,优美的文字是超越载体的,如果司马迁、李白、苏东坡、鲁迅活在今天,他们照样会上网写作,他们的才华也照样不会被网络的泡沫所掩盖。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