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东大街以南、珠市口东大街以北、祈年大街以西,有一片平房区,从草厂头条到草厂十条并列着十数条小胡同。因为地处外城,这些胡同没有内城那样横平竖直,而是弯弯曲曲。
胡同之间,一个个院落业已破败,屋顶的黑瓦长着衰草,院落前的拴马石多半不复存在或者断裂了。这些院落在6、70年前却是非常气派,盖因这个区域是当年北京“会馆”最为集中的地区,从草厂头条到十条,加上邻近的长巷胡同、兴隆街,这里曾分布兴国州馆、麻城会馆、广州会馆、韶州会馆、黄冈会馆、太平县馆、南安会馆、惠州会馆、孝感会馆、汉阳会馆、邵武郡馆、长沙郡馆、上湖南馆、辰沅会馆。其中草厂五条27号,曾是我故乡的会馆——“宝庆五邑馆”。
五邑,指的是清代宝庆府所辖的五个州县:邵阳、新化、新宁、城步和武冈州,辖区与今天湖南邵阳市所辖大致相当,因政区变动,今天已析分出新邵、邵东、洞口、隆回和冷水江等县市,其中新化、冷水江属于另一个地级市娄底。
去年的一个秋日,我来到此地寻访,“27号”的门牌未变,门楼还是旧物,上好的木料,两扇大门镌刻着一副对联:“惟善为宝;则笃其庆。”上下联最末的字组成“宝庆”,如果不知道这个院落的历史,是很难理解对联所蕴含的意义。一进门的大影壁也没有了,三进大院的格局还在,只是密密麻麻到处是私盖的违章建筑,塞进去几十户人家,有一点空地,也摆放着自行车和杂物。问了几个住户,只有一个老人知道这个院子曾是某地的会馆。
我之所以能知道这个院落的历史,缘自我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的一本书《北京宝庆五邑会馆财产志》,民国二十七年印行,那时候不需要书号,谁有钱就可以写书、印书。
那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记载着会馆的沿革、所拥有房产、乡贤捐赠的财物、前一年接待的人员以及收入和开支明细表。本书的引言说,会馆本有完整的馆志,但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京后,全部损毁。据该书“沿革”一章介绍,最初是乾隆五十九年,有老乡花了30两银子在草厂五条买了一小块地,盖了几间房子,供进京的同乡栖身。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湘军战功赫赫,一大批老乡发达了,宝庆会馆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据载:“先贤江忠烈公忠源(新宁人,官至湖北按察使,战殁)、刘武慎公长佑(新宁人,官至两江、云贵总督)等于戎马匆忙之中,尚能关怀旅京同乡缺乏寄身公庐,嘱托京官增筑房屋,并各捐巨资继续购买地基。。。。。。继由游智开(新化人,官至广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刘坤一(新宁人,官至两广、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魏光焘(邵阳人,今属隆回,官至陕甘、云贵、两江总督)诸公各捐俸银以建葺房屋,京官太令翟筱青公等从事筑修。”
当时的宝庆会馆占据了草厂五条、六条三个大院落,占地近1000平方米。有意思的是,该书提到,民国三年被市警察局借去12平米的地修了一个派出所,目的是什么呢?“因蔡松坡公(即蔡锷,邵阳人)到京时,即寓居本馆,袁总统恐其有不利己之图谋,乃预加防范。明示保护,暗则监视。派出所至今未撤。”——官府借民间的土地,基本上是刘备借荆州,因此到编撰这本书时,还特意注明,要求后来者不要忘了这个派出所是占用会馆的土地。
像刘坤一、魏光焘、游智开这类封疆大吏,捐资那真叫大方。其中最大方的是游智开,他一共捐了1800两银子,其中1200两由一座位于西城区羊肉胡同的院子折算,这个院子三进共13间房,占地400平米。刘坤一、魏光焘各捐银子1300两。捐资人中有一个名字我很熟悉:江苏补用道李维翰,捐银500两。李维翰,字艺垣,是吾族先辈,族谱中有其传。他做过南昌知府,署理江淮道,管过盐政,是同治、光绪年间有名的书画家。
今天有人将会馆比拟成古代的“驻京办”,尽管会馆的兴衰和权力有莫大的关系,该府、县若做官的多,或者有富商,会馆一般很豪华。尽管如此,会馆的性质是民间一种互助组织,而“驻京办”完全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前者经费来自捐赠和其他经营------如游智开捐赠的那个院子就一直用来出租,租金由会馆公用,而今天“驻京办”的费用几乎都来自公帑。而且会馆的管理颇接近今天NGO。如“宝庆五邑会馆同乡会”简章,第一条是:“本会以联络感情保管会产共谋桑梓福利为宗旨。”同乡会设干事会和评议会,干事会由五县各推举一人组成,是同乡会的执行机构,基本上是脱产的,评议会由五县各推举两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审计。各县来京住在会馆的,基本上是免费的,他的回报也就是等日后发达了,给会馆捐资或者提携同乡。江忠源等人在那样的战时状态,仍然惦记着会馆的建设,重要的原因大约和其经历有关,江忠源当年数次进京会试,就住在会馆,靠北京的同乡关照。饮水思源,再报答同乡后进者,乃是那个时代为官者正常心态。编撰这本书的时候,北平已经陷落,书中说:“自卢沟桥事变后,汇兑不通,五邑同乡困于此地者甚多。”因此,那一段时间会馆入不敷出。
《北京宝庆五邑会馆财产志》的主编萧炳星,新化人,做过国民党上海党部的执委。1947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国大代表,后撤到台湾,成为“万年国代”(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提出要光复大陆才能召开下一届国代会,而随政权到台湾的各省国大代表一直履职,以彰显对大陆主权的拥有)的一员,1980年顶着由湖南省新化县选出的“国大代表”头衔在台湾去世。此时,他离开故土已30余年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