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荆方《青春期》有感
载人民出版社《人物》杂志
正在阅读荆方的《青春期——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的青春期》时候,从媒体得知:上世纪风靡全国的两首歌《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作曲者苏越,因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惋叹的消息。
每一个成年人都曾有过青春期,而青春期对一个人而言,总是最美的。无论所处的时代是阳光灿烂还是阴霾沉沉。曾有媒体报道说,重庆一些当年在云南插队的知青------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太太,穿着草绿色军坐上火车重游故地。有人讽刺道:看到他们欢天喜地的样子,哪能想到当年他们为了逃离那块红土地而回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件。我以为此言过苛,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痛楚已经忘记了,而对青春的怀恋则是人之常情。
可对荆方来说,青春期是货真价实的亮丽、美妙,充满着激情与梦想。本书开篇第一节的题目《流金岁月》,可以恰当地形容那段岁月。本人为70年代初生人,比作者小3岁,可算一代人。回忆往昔,很庆幸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期是上个世纪百年内最好的一段年华。出生时基本上摆脱了饥饿,上学时恰逢改革开放,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计划生育还没有全面开始,多数人能感受有兄弟姐妹的温暖与热闹,毕业时中国经济正在腾飞,就业压力不如80后,且赶上了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或者房价还没有飙升时购得住房,当“房奴”的痛苦原不如80后。。。。。。。。
我们这代人之所以有“好运气”,乃是我们的青春期和上世纪这个国家的流金岁月相叠合。这本书是荆方《我是60后(1968--1978)》的续集,如果说作为一个儿童,1968年到1978年,荆方还处于蒙昧期,那么也可以说这段时间这个古老的大国亦处于蒙昧期。而《青春期》这本书所记述的时期为1978年到1989年,对一个从10岁女童长成21岁的大姑娘来说,这一轮岁月的重要性不用过多解释;同样,这十二年对于这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我想经过那段岁月的国人,差不多有相同的判断。-------那是中国的黄金十二年。
从这本书的图画和文字,就能直观地窥见,那是一个多么富有生机的时代,就如冰封已解冻,惊蛰刚过,广袤的大地开始复苏,春风拂过,万物开始生长。荆方的父母十数年不变的工资开始涨上去了,她家的伙食开始改善;洗发香波代替肥皂用来搓洗少女的黑丝;收音机播放的评书《岳飞传》,“忠”“孝”那些曾被视为“封建糟粕”的传统道德又唤起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家有“海外关系”不再是耻辱而是令人羡慕。。。。。。。。。
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社会管理领域,这些让人欣喜的变化,质言之就是“人性的复苏”,希望富足、稳定、安全,渴望友情、亲情、爱情,追求浪漫、传奇、侠义,等等,这是都是普通的人性。荆方书中描绘的那些普通人的“青春期”故事,之所以现在看起来那样温馨,就是和1978年前那个三十年相比,芸芸众生的人性开始得到尊重。单个的人,不再是一个机器上毫无感情的螺丝钉,而是有自己的主意、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凡人的“私念”,只要不侵犯别人的权利,则非耻辱而是可以晾晒在阳光下。
当然,单从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来评价,荆方这代人的青春期,远远不能和现代的青少年相比。书中写到荆方的父亲每个月带回几次用油纸包裹的猪头肉,让他们姐弟欢呼雀跃,今天吃腻肯德基和各类饭店大餐的少年看来,实在是太“土”了;9英寸的黑白电视成为一个大院所有小孩的快乐源泉,现在一个小镇少年上网玩游戏都是生活常态。。。。。。。但每当看到少年因为作业负担而自杀或出走的新闻时,我就想到当年整日在外疯玩家庭作业半小时就能完成的往事,现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似乎幸福感比不上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那时候尽管生活不富裕,有种种不如意,也需要和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如书中说到作者父母所在的医院修建的第一批楼房,因分房各家各户奇招迭出,这一幕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想必不陌生。然而,那个时代之所以值得留恋,就是因为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向上的、充满希望的氛围,借用这代人熟悉一首歌名,他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尽管眼下不富裕,不如意,但多数人相信明天会好起来。如《黄土高坡》中所唱的那样:“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故乡虽然贫瘠,但依然能歌唱。本书作者那位家里没分到楼房的闺蜜超美,几年后对她说她男朋友父亲为他们准备了“和你家一样”的两居室。------相信明天会更好,就能忍受眼前的不如意,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而阳光和希望是幸福感的源泉。而今天呢?不管有钱人还是没钱人,对明天充满着太多不可知的忧虑。既然明天不可知,那么就尽快在今天兑现。-----兑现权力,兑现名气,兑现美貌。。。。。。
作为一位画家,荆方这本书和《我是60后》一样,用一张张传神的水彩画画出了当年记忆中的人与物,让我随着她的画一次次闪回那段岁月,其文字描写比前一本书更下了些功夫。好吧,打住,再多说,我就如回忆天宝旧事的白头宫女了。我相信看过此书的人会觉得吾言不谬。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