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缘起,是唐太宗死后还阳,要超度亡灵而开水陆大会,观世音菩萨奉如来之命来东土物色取经者,相中了主持水陆大会的高僧玄奘。
唐太宗在阴曹地府走了一遭,能重新活过来,是典型的中国人情社会的映射,即权钱交易和权权交易。到了地府后,他递上大臣魏征的书信给和魏素有交情的判官崔珏,崔判官以权谋私,带头违法,大笔一挥,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中太宗殁期“贞观十三年”的“一”字上添了两笔,变成“贞观三十三年”,瞒过了阎王,太宗凭空多活了二十年。------阎王爷也许是故意装糊涂,给大唐皇帝一个顺水人情。掌管天下人寿命的阎王怎么可能相信如此重要的公文出现纰漏?
阴曹地府当然是吴承恩的想象,但想象一定源于现实生活。有一个笑话说民国时期两个陕西老农在村里闲聊蒋委员长如何威风。一位老农说,委员长住的那个庄子,肯定所有的牛粪都归他捡。老农的言语听起来可笑,但他对权力的理解却合乎逻辑。所谓有权,就是能控制别人不能控制的资源,在老农的眼界里,一个村庄的牛粪这种资源由谁控制,就说明这人有权,其他的社会资源,凭其在闭塞山乡获得的知识无法想象。吴承恩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把天堂和地狱想象成但丁《神曲》里的那样,他只能想象成现实中国社会的翻版:有高高在上的玉帝;有各怀心思拉帮结派的文武大臣;有贪赃枉法的官员,有敲诈百姓的小吏;有逆来顺受的草民;有拦路抢劫的强盗。。。。。。。。托门子,拉关系,行贿受贿也是阴曹地府的常态。
唐太宗在崔判官引导下返回阳间时,所遭遇到的也是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写照,这一幕除了蕴含因果报应的观念外,还传达了中国社会通行的规则------钱能搞定一切。当年被太宗杀死的孤魂野鬼拦住他,向他索债,太宗随身没带钱钞。崔判官告诉他,太宗治下的开封府一位叫相良的老头,存了十三库金银在阴曹,崔判官作保,让太宗借了过来,等太宗回到阳间后再还给这位老头。如此,太宗散尽十三库借来的金银,打发了那些纠缠的恶鬼。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相良担心死后到阴间没钱用,便成为冥府银行零存整取业务的客户。这种储蓄不但异地异时可取,而且跨越了阴阳两个世界。而且皇帝和平民之间,产生了相互借贷的平等民事关系,而非利用权力征用。但这个故事带来一个问题,不但吴承恩,恐怕世上所有给死者烧纸钱的人想不明白:阳间烧钱,汇寄给阴间,谁来做信用担保?是阳间的官府还是阴间的阎王?阴阳两界有没有汇率浮动?更可怕的是,千百年来,阳间的人持续给阴间烧纸钱,肯定会引起通货膨胀,这通货膨胀的程度恐怕超过抗日胜利后法币的贬值和今日津巴布韦的通膨。
我在少年时代,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11岁那年的初冬,我爷爷去世了。按照乡俗,就在他咽气的那一刻,父母立刻取出准备很久的纸钱在床前焚烧,名曰“落气纸”。后来父亲告诉我,爷爷身上必须带着钱上路,否则路上会有麻烦。-----看来“大人物不可一日无权,小人物不可一日无钱”真是阴阳通用的千古至理。贵为皇帝的唐太宗,到了那个地位,就没有了随身带钱的习惯。再后来有一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俗称“鬼节”,老家农村人会把死去的祖先接回来住几天,再烧纸钱恭送回阴府。父亲带着我在路边烧纸钱送爷爷灵魂回另一个世界时,我说了一句,得多烧些纸钱才行,年年烧这么多人烧,阴间的钱肯定不值钱了,物价还不知道涨成什么样!------那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物价闯关的时候。父亲听后,对我说,你这话有道理呀。
当然,阴曹地府有没有通货膨胀,没人说得清楚。因为没有人像《西游记》里的唐太宗那样从阴司走一遭,还能再回来。烧纸钱只是中国人寄托对祖先的敬畏,对亲人的思念的一种方式,也是“事死如生”人生哲学的反映。既然生前要用钱,要送礼,去另一个世界肯定也免不了。
中国古代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商品、人员、资本的流动规模如不如现代社会,因此金融服务比较落后,货币政策对老百姓的影响之巨远不如今天。但并不是说,古代的中国人没有受过通货膨胀之苦。物价飞涨,从来吃亏最大的就是百姓。物价飞涨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战乱或天灾,影响农业收成,进而百业凋零,整个社会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给减少,物价当然会涨;另一种原因是官府的货币政策出现问题,或者干脆用通膨的手段来掠夺百姓的财富。
西汉末年发行的小五铢重量仅及原五铢的五分之一;朝廷又年年不停地铸钱,造成通货膨胀。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但一次比一次糟糕。此人不懂金融规律,硬生生用手中权力来推行币制改革,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货币混乱。每当新货币出现弊病,他不是去补救,而是统统废止,使得民众刚到手的新币,转眼成为废物。史称“每逢易钱,民用破业”,新朝不亡那是没天理的。
由于古代中国官府没有一个能掌管货币发行、维护币值稳定的央行,而货币发行基本上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功能-----比如新皇登基,改年号和铸新币是两大象征性举措。因此,靠国家信用作担保的纸钞,就很难通行。中国宋代就出现纸币“交子”,但纸币的名声一直不好。元代末年纸钞发行过滥,引发严重通膨,最后变成废纸。直到民国,老百姓还是喜欢用银元。根本的原因中国历代王朝在金融政策上很难建立起一种国家信用。而用铜、银、金等贵金属铸钱,尽管也会带来通膨,但毕竟贵金属供给有限,不会像任意发行纸币那样可怕。
所以,我们看《西游》、《水浒》、《金瓶梅》这些成书于明代的小说,里面的和尚、好汉、商人外出,多是拿银子买东西。尤其是唐僧师徒,走到异国他乡,只能用碎银子买东西,甚至到了西天,为了贿赂如来尊者面前两个徒弟,只能奉上太宗赠送的紫金钵。------那时候不但没有“一卡通通天下”的信用卡,即使大唐国势强盛,它也不可能发行一种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纸钞,行走天下,还是真金白银管用。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