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读《左传》随笔)

孟姜女哭长城,可以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各地有不同的版本,许多地方戏剧种也演绎了这一凄婉的爱情故事。而每一个时代,对孟姜女故事的诠释都可能加入时代元素。日本侵华时期,像周璇这样的歌后在十里洋场唱《四季歌》,也加入了爱国的内容:“冬季到来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筑出长城长,奴愿做当年小孟姜。”

若参照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范本,周璇所唱有些“政治上不正确”,中国人用血肉筑成抵抗外侮的长城,让孟姜女给哭倒,这如何得了?好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还不太善于上纲上线,这首歌不但没被禁,反而很快风靡大江南北。

传说毕竟是传说,多半是后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取舍史料,添油加醋一番。孟姜女的故事原型发生在春秋时期,比近世流传的孟姜女故事所发生的秦朝早了三百多年。

学界多数认为孟姜女的原型源于春秋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战死的齐国大夫杞梁妻回绝齐侯的吊唁。春秋时期,晋、齐是北方两大强国,两国之间多有攻伐。鲁襄公二十三年,晋国内乱,作为晋国的世仇齐国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齐庄公趁火打劫,亲率大军入侵晋国,夺取了晋国最东边的重镇朝歌(今河南淇县)后,兵分两路,一路入孟门(今河南辉县),一路攻进了山西沁源县的太行陉。晋国的核心区域为太行、黄河所环绕,易守难攻,齐国军队一旦突破了太行天险,进入晋国腹地,那么其国都就处在兵蜂的威胁之下。但齐国毕竟知道自己只是趁人之危,晋国的军力还在,不敢冒进,占了些便宜就退兵。自古打仗撤退比进攻还难,稍不留意就可能被敌军追杀。果然,晋国大将赵胜率兵追击,大胜齐国军队。

这一下,御驾亲征的齐庄公脸上挂不住了,他原先的胜利大打折扣,回去如何向国民交待?于是,他想捎带着再弄点战利品,让“凯旋”的成色更足。他不敢回头再找晋国的麻烦,人家已有了准备,只好拿弱小的邻国莒国撒气。以为偷袭莒国会轻易得手,没承想莒国上下同仇敌忾,不但击败了齐军,还杀死了齐国的重要将领、大夫杞梁,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部队打仗回来,家属出城迎接时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悲伤,欢喜者乃是看到自己的儿子、丈夫平安归来,而那些战死者的亲属,看到亲人的灵柩,其伤心悲痛可想而知。杞梁妻子看到装殓在棺木里的丈夫,除了悲痛欲绝,更有一种对齐庄公的怨怒。——出征免不了有伤亡,但她的丈夫没在死在攻打晋国的战斗中,而是因为国君的贪婪虚荣作祟,在归途中错误作出袭击莒国的决策导致的。当然,齐国面对杞梁的未亡人,未尝没有一丝内疚,于是安慰了一番到郊外迎接的杞梁妻,并派人去吊唁为国牺牲的杞梁烈士。

没想到,杞梁妻回绝了最高首长的这番好意,说:“如果我的丈夫有罪,那么怎么有资格让国君来吊唁呢?他若没有罪,我们家的祖上留有茅庐在,妾不敢让他的灵柩接受郊吊。”——因为根据当时的礼法,只有卑贱的人死了才会在野外接受吊唁,杞梁是大夫,是烈士,应该摆在自家的堂屋里,接受各方吊唁。

杞梁妻不能公开指责国君胡乱决策让她老公丢命,因为跟着国君出去打仗,是大夫的义务,战死是为国尽忠。于是她只好用“礼法”来回绝国君,从而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齐侯此举并不违反礼法。贱者受郊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礼法,《礼记·檀弓》中说:“君遇柩于路,必使人吊之。”但齐侯自知对不起杞梁,哪能再和一个未亡人计较?对杞梁妻所发泄的不满,只好装糊涂。回城后,亲自上杞梁的家里去吊唁,给足了死者家属的面子。

可见,对齐侯的“浪战”,作为死者家属的杞梁妻,虽然有不满,但还是非常克制的,没有大吵大闹,这合乎一个贵族妇女的身份。《礼记·檀弓》也只是记载:“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哭之哀”,乃人之常情。到了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篇》中演绎成:“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在《列女传》中,又添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汉代距春秋已远,社会结构变化甚大,亡妻痛哭让城墙崩塌,进而投水殉夫,更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和公众情绪,使这个故事的感染力更强。而再到后来,人们觉得春秋无义战,国与国之间战争很平常,牺牲的贵族子弟也正常,渲染力还是不够。于是,故事再被改编,秦国灭六国后,为政残暴。这个故事发生时代变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之时,战死的贵族变为被强行派徭役的普通青年,对着丈夫灵柩而哭变为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如此,冲突感更强,对暴政的控诉也更有力度。杞梁妻并没留下名字,因为是齐国人,姜是国姓,孟指在姐妹中排行,编故事的人就给了“姜家大闺女”这样一个很大众的名字。我想,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最后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大概是不外乎这些原因。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