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两件旧闻,重新发酵。 一件是去年刊发在《华商报》的照片“挟尸要价”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因救人而牺牲的几位学生所在的学校……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撰文提出质疑,认为照片造假。一下子再次引起舆论风波,照片的拍摄者不得已公布所拍摄整个事件的系列照片以证清白。金镜头奖组委会组织的调查组调查结果证实:照片并未造假。另一件是从挖掘一开始就质疑声不断的河南安阳“曹操墓”,在苏州召开的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23名学者对曹操墓真假再次提出质疑。而河南省的文物专家就此一一予以驳斥。

在重大新闻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两件已过去快一年的新闻事件,再次引起舆论关注,固然不排除某些人为的因素-----处于某种目的再次激活了差不多被忘记的事件。但公众的注意力能被重新激活,分析其原因,我以为是因为在今天公众对事件真相的异常渴求,以及企图遮蔽真相的力量之强大。

以“挟尸要价”事件为例,这并非发生在密室里的案件,当时有数百人目睹整个过程,怎么可能出现“罗生门”呢?对摄影记者而言,用镜头记录了真实的场景,并用照片传达出背后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是基本真实的,那么这件新闻作品传达的就是真相。“挟尸要价”照片是符合这一标准的。至于有人说牵尸的老人并未主动要价,而是等候老板的指令,老板才是真正的要价人。这显然是将一家企业需要各种角色配合完成的职务行为故意给分解了。就如一位网友比喻说: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士兵,多数人是日本政府驱使为恶的,难道他们的杀人照片就不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么?……因为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坐在东京遥控呀。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感谢李部长的质疑,没有他的质疑,就不会有公众再一次关注这一事件,拍摄者也不会主动将一系列照片发布出来,同样也不会促使组委会专门调查。在质疑中,真相更加清晰。所以说,只要是真相,就不怕别人质疑。

这个道理,对安阳曹操墓同样是适用的。就像不必问李玉泉质疑“挟尸要价”造假的动机,也不必问一部分民众包括一些专家质疑“曹操墓”真假的动机。要回答这种质疑,河南文物部门只需提供可以任人考问的各种文物,以及用严谨、理性、科学的态度来回答种种质疑。但“曹操墓”的真假的甄别远比 “挟尸要价”照片的真假甄别要复杂得多。长江中救人的英雄死去还不到一年,而曹操死去差不多1800年了。因此,要甄别“曹操墓”的真假,确实需要相当的专业水准。但如此,并不能说广大没有考古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就不能质疑,因为“曹操墓”事关公共利益。

而在此事件中,“曹操墓”之所以受到公众质疑,恰恰是由于多数人专业知识匮乏,当地政府的“动机”反而成为一种合理的分析依据。因为公众看到了,主导该墓穴挖掘以及要极力贴上“曹操”标签的当地政府,有着强烈的经济利益诉求,据报道,该墓穴已经顶着“曹操”的名号收取每个参观者60元门票。这和各地政府热衷于自然、人文景观“申遗”的动机是一样的。也由于公权力过于强大,对社会所有资源包括教育、学术研究的资源具有无与伦比的控制力,如此,和当地政府有着利益关联的相关专家,其公信力就大打折扣……这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水平的问题了。在此情形下,要建立一种中立的、客观的、严谨的学术伦理,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专家们谁是谁非,公众可能难以评判,只能依据生活经验,分析利益相关方的动机,从而继续质疑下去。

明末首辅王锡爵有一次问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今可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反之。意即为什么现在朝廷对某件事的是非判断,民间总是反着来?而顾宪成说,这是因为,“天下之是非,庙堂必反之。”也就是说,朝廷的一些行为和民间多数人的价值判断、利益诉求是反着来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民间对朝廷所说的一切都不相信,反着来理解。这就是政府公信力遇到危机导致的必然结果。比如某一食品,媒体报道有安全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检测,郑重宣布该食品没有问题。也许这种检测结果是正确的,解释也是科学的,但大众并不相信,仍然不选择该品牌的食品。“曹操墓”真假的争论中,因为政府过强地介入,政府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那么即使认定“曹操墓”是真的专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也会受政府公信力危机的池鱼之累,在许多人心中,没有权威性。

“挟尸要价”已云开雾散、水落石出。而在政府和专业人士公信力出现危机的今天,“曹操墓”的真假,恐怕还要继续争论下去。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