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8月8日,甘肃南部的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截至昨天已有127人遇难,1294人地震。联想到今年7月的陕南洪灾,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这四次巨大的灾难中受害者都是西部人民,不由得想起《道德经》中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果真是天地不仁么?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固然是人类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但陕南洪灾、甘南泥石流尽管主因是强降水,但强降水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而今为什么强降水引发的灾害之烈度之频率为什么高于从前,一个不容否定的重要原因是:因砍伐、采矿、淘金而破坏了植被、破坏了河道甚至破坏了山体结构,使生态灾难对中国人特别是西部人来说,已经是一种迫在眉睫的威胁了。

众所周知,中国的西北、西南和其他地区相比,生态更加脆弱,一旦破坏恢复起来相当的艰难。而从地理上来看,中国西高东低,广袤的西部是中国几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西部也成为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的“水塔”,水塔一旦被破坏,引发的灾难不仅仅危及西部的西部,也危及到整个中华民族。这几次西部地区高频率的自然灾害,或许可视为大自然对我们的一种警示。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提出十余年了。这一战略刚被提出来时,有识之士就已指出,西部大开发决不仅仅是开矿、修路,为了GDP而杀鸡取卵,而应该把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放在首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的主政者重开发轻养护。

其实,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当年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是完全不一样的。当年美国,西部是地旷人稀、丛林草原一望无际的原生状态,除了一些印第安人外,欧洲来的移民对其几乎没什么影响。而中国的西部完全不一样。往近里看,建国之初,新疆、云南等地的垦殖就是有组织的西部大开发;往远处看,三千年来了,西部一直在持续开发。正因为开发过度,西部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而西部在经济上、文化上便衰落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大社会结构的巨变。一次是三千多年前商周之际的大变迁,周灭商建立封建制;一次是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灭六国,而建立郡县制。两次策源地都是在今天看来贫瘠的西北秦陇之地。显然,考诸历史典籍,当日的西北秦陇之地,决非今日处处黄沙处处不毛之地,而是山川秀美,水土宜人,否则周、秦两个以农耕立国的小国,怎么可能一统天下呢?《豳风·七月》吟咏道:“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 采茶薪樗, 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围,十月纳禾稼。”这是一首多美妙的农耕史诗。周的始祖公刘所在的豳,就是今天陕甘交界十年九旱的庆阳。可那时候此地有人采桑采茶!《秦风·蒹葭》吟咏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景致,今天读来宛若到了江南。直到唐朝,关中还是“九水绕长安”,“秋风吹渭水”的景致惹起多少人的惆怅。那个时候,正因为西部水土保持得好,靠整个秦陇大地,就能供养京师长安。后来,西北的自然环境由于过度的开发,越来越恶劣,关中的富饶已逐渐让位于东南了。西北的植被一直到明初,还是保持得不错的,比如史载今日兰州南面的皋兰山,明初还有人在砍伐合抱的大松树。明清两代,西北的植被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当地人生存的环境日益艰难,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事于陕北,不能说和当时陕北自然环境变得异常恶劣,水旱灾害频发没关系。

在1949年共和国建立时,西北的大自然已残破是历史形成的事实,但当时,整个大西南,包括青海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以及云贵川藏,生态还是相当不错的,森林茂密,水源涵养得很好。而最近几十年来,大西南似乎要重蹈大西北之覆辙!陕南、甘南正是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地理交界处,也是气候过渡带。大西北残破后,上游经过该地的黄河成了一条“害河”,明清两代为害下游不浅。而大西南若被残破,长江也会成为一条“害河”。黄河为害,直接影响到中下游的河南、山西、山东、河北这当初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导致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而长江为害,将会影响华南腹地,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以养护西部代替开发西部,我们应立刻行动起来,时不我待,大西南不能再变成大西北!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