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出事了!看来人头吓阻不了贪腐。这是我看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良等5名官员被批捕后的第一感觉。

    2007年,国家药监局原局长、副部长官员郑筱萸因受贿罪、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死刑。一个国务院的直属机关一把手因贪腐掉了脑袋,而在那场“地震” 中,国家药监局受到司法追究的官员包括曹文庄、郝和平等重要司局的负责人。这力度不可谓不大。那段时间全国药监机构人心惶惶。为了保持局面稳定,反腐部门采取了稳妥的办法: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说清楚即可过关,不搞反腐扩大化。我不知道,卫良等5名官员在那次“地震”中是不是侥幸过关者?如果郑筱萸地 下有知,当叹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呀。 
    为什么人头吓阻不了前腐后继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从古至今已经被证明。只要权力难以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哪怕再严刑峻法,也很难抵消巨大利益对官员的诱惑。马克思说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而对一些贪腐的官员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以公权力谋私,几乎是一本万利,带来的何止是百分之一百的利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鉴于前朝之得失,对惩治官员腐败那是相当重视的,许多官员贪腐情节并不严重——搁在今天可能仅仅是免职处分。但为了起到震慑作用,朱元璋下令将这些官员剥皮揎草。可这血淋淋的恐怖政策起到多大作用呢?有明一代,其官员贪腐指数在历代王朝中可以排在前三名。 
     以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个贪腐的“重灾区”为例,其权力架构最大的问题是公权力过于集中而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阙如或者说虚设。不是说,对药监部门就不重视监督,内设的纪检、监察机构很庞大,也有外部的行政、法律和舆论监督。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只要整个权力架构的问题不解决,再多的监督机构, 再兴师动众的宣传教育,都很难真正起作用。国家食药局最大的权力是什么?是“负责药品、医疗器械注册和监督管理,拟订国家药品、医疗器械标准并监督实 施”。对包括疫苗在内的新药注册审批大权都集中在国家局有限的几个人手中,而这种注册审批业务性很强,几乎是封闭进行的,内部监督形同虚设的情况下,外部的人多数连看都看不明白。而作为暴利行业----医药业的厂家,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的糖衣炮弹总有得手的时候。 
     去年年底,国家出台新版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并再次要求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院以药养医的痼疾。这类《目录》曾发布了多个版本,类似的文件也出台了不少,但效果不佳,原因何在呢?那就是没有一次从根本上斩断了药品注册审批主管部门和医药企业的利益链条。饱受诟病的基本药物“降价 死”即是这种原因导致。所谓“降价死”,指国家政策规定的“降价药”在市面上消失的现象。国家指定的药品降价后,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换个马甲,经过改名变新药,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成了“涨价”。比如一种名为巴米尔泡腾片的药品,其实就是阿司匹林改的,但价格却从几 分钱一片变到了1块钱一片。一种药品,其成份、疗效、生产工艺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仅仅换一个“马甲”,就以新药的名义高价上市。那么,这个“马甲”是谁给 的呢,是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手握新药注册审批大权的官员们给的。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行为,外部人士都心知肚明,难道审批的专业人士能被忽悠住?我国每年几乎要批准1万多种新药。难道我国医药创新能力如此之强?以医药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为例,美国FDA每年仅研究性新药的申请就 会收到上千个,但批准的很少。2005年,FDA批准的新药(包括新的治疗用途)只有86个,2004年批准了143个——其中大部分是现有药品申请新用途,属于新化学成分的药品只有21个。每一项新药临床试验完成后,FDA还要花很长时间进行审批。这个过程非常繁复,光目录就有32页,表 格200多个,连每种申请报告的尺寸、封面颜色都有规定。FDA的新药申请指南列举了上千份表格,从广告申请、化学成分描述到费用等一应俱全。而中国有那 么多的“老药”能披上“马甲”,顺利通过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审批,其中的奥妙可想而知。
    可以说,国家药监部门贪腐多发相当具有典型性,这种现象不仅仅在药监部门存在。当公权力掌控巨大的社会资源,而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失效时,贪腐的多发是必然的。特别是权力结构没有根本的变化,而市场经济活跃、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情况下,贪腐现象会多于纯粹的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权力垄断下的市场经济实质 上是畸形的市场经济,或者也可说是“权贵资本主义”,这种畸形的市场经济是没有前途的,因为透明度不够、公平性欠缺、公权力领域贪腐多发,和公平竞争、法制健全的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这个大问题不解决,某一地、某一领域、某一时,抓几个腐败分子,杀几个人,其反腐作用相当有限。
经济观察网 十年砍柴/文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