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87年的一个春日,正是星期天,湘中细雨如酥,读高中的我和几位同学骑单车去距学校5华里的一处风景地游玩。回来的路上,一位老兄说马路边有一个名人的墓刚刚修复,不如顺便去看看。

墓距离公路不到50米,原来的拜亭、墓道早已荡然无存,一个坟堆前,立了一块碑,碑是原物,据说是因为被当地农民曾拖回家盖猪圈才保留至今,被文物部门找了回来。碑刻镌刻着“大清太子少保谥忠壮李公讳臣典之墓”。

彼时湘军史还多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仅仅作为镇压伟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起义的反面被人所知。唐浩明的《曾国藩》大红大紫,让湘军历史再次火热起来,还是数年后的事。在这套三卷本的历史小说中,李臣典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反面人物,他作为九帅曾国荃的先锋,带领敢死队率先攻进天京。然后纵兵抢掠,因自己荒淫无度而不光彩地死去。

李臣典的真实死因如何,或许尚有争议。但在《曾国藩》出版前,李臣典确实是作为一个烂仔、混混的形象,在乡亲中传播。李臣典的家距我家大约9华里,算是同族,清朝中叶因人口繁衍过多,我的祖上和李臣典所在的那一房分开修族谱了。据老辈人讲,他少年时丧父,和母亲以及弟弟李臣章相依为命,由于无父亲管教,从小四处浪荡,结交江湖人士,打牌赌博,无所不为,,且胆子特别大。在他十八岁那年,母亲也因病去世。乡里的亲戚借给几吊钱给母亲买棺材,谁知道他进了赌场,本想赢些银子给母亲办个风光大葬,却输得干干净净,不得已找一张篾席,将母亲裹了,请不起地仙,就随随便便找个荒地将遗体埋了。不久,他远在湘乡的舅舅知道姐姐去世了,前来邵阳探问。一问外甥,姐姐已下葬,然后让他带着去看看坟墓。李的舅舅是个地仙,一看姐姐埋的地方,大声说:外甥好福气,你给你妈找个快好地,将来肯定发达。

   李臣典究竟是怎样去当的兵,说法不一。有人说,他舅舅把他带到湘乡,正碰上洪杨势炽,曾国藩在家丁忧,奉
旨练勇,他投了军,初隶属王錱手下,算是“老湘军”了,后曾、王掰了,王老虎自立门户,他划归到九帅麾下。另一
说曾国荃派人到邵阳一带招兵,他就跟着部队走了。-----邵阳为宝庆府的附廓县,宝庆府所属的邵阳、新化等县民
风强悍,自古为良好的兵源地,湘军中的“宝勇”名头很大。反正,像这种无牵无挂、不怕死、又孔武有力的年轻汉子
,当兵吃粮是很自然的选择。到了九帅的吉字营,勇猛好斗的李臣典很快脱颖而出。

咸丰八年,吉字营围吉安称得上曾国荃的成名之战,《清史稿》载,在此战中,“国荃受重创,臣典大呼挺矛进,追杀至永丰、新淦。国荃奇其勇,超擢宝庆营守备。克景德镇,复浮梁,皆为军锋。”从此,他成为曾国荃最得力的部将,破安庆、围南京,战功累累,并救过曾国荃的性命。特别是同治三年六月十五(农历),(通往南京城内)“地道成,臣典与九将同列誓状。翌日,地雷发,臣典等蚁附入城,诸军毕入。”在曾国藩对上奏中,他被列为破南京的首功之将。几天后,就死在营中,《清史稿》不无春秋笔法地写道:“臣典遽病,恃壮不休息,未几,卒於军,年二十七。”民间说其纵欲而死,可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没能看到朝廷对其“封一等子爵,赐黄马褂、双眼花翎”的荣耀,算是薄福之人。

吾乡民间说李臣典母亲葬的那块地对着一条河,河中有一块石头,每年枯水期有几天如鲤鱼一样显露出脊背,此地叫“鲤鱼过江”,意即昙花一现,福禄不久。这算是乡人按照自己的逻辑和信仰对李臣典福薄的一种解释。

李臣典是乡村不安分的“混混”,在乱世中博取血酬的经典范本。这样的人,哪个时代都会有,多数人死填沟壑,成了炮灰,少数运气好的功成名就。对于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农家子来说,骤得富贵而不能保其长久的概率比读过书的精英要高得多,最重要的原因,乃是有文化积累的人,尽管没有那些不识字的莽汉胆气,但具有更为理性的算计能力,知道得,也知道舍,更知道守,行事较为谨慎。曾国藩在大功告成后就遣散湘军,让曾国荃开缺回家,便是典型的例子。他知道文化的传承比权势、财富更有生命力,所以在给诸弟的家书中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而愿代代有秀才。”这样的眼界和处事态度,不要说流氓无产者出身的李臣典不可能具备,即使是那位有秀才功名的曾老九也难以企及。

在李臣典那个时代,这种莽汉出身的人,官职再高,在读书人面前总有一种自卑,对文化具有一种敬畏,所以湘军那些打仗立了功发了财的大老粗,回乡后多是办私塾,延请名师教导子弟。在以宗族、姻亲、师生之谊维系的传统社会里,流氓无产者胆再大,武艺再高,基本上能被当地读书的精英层驾驭,可以说湘军就是读书人驾驭群氓的结构,“群氓”或说是“群众暴力”很难失范。太平天国能起事,我认为一个原因是广西紫金山中烧炭工聚集,没有湖湘之乡村那种传统熟人社会中官府和乡绅、宗族长老合作,共同驾驭底层的结构,元末黄河工地上河工起事,亦是如此。

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再6年,清室逊位。传统乡村精英驭群氓的结构一点点瓦解。流氓无产者对文化和读书人的敬畏不再,反智化成为一个时期的潮流。于是,众多的“李臣典”才可能如出匣之剑,杀伤力巨大。

刊《文史参考》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