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感谢彭远文的书评,刊《看天下》)

 

李勇说,他在湖南乡下砍了十年柴,所以取了个笔名叫十年砍柴。然后用这个笔名写了很多东西,网上的帖子,报纸上的时评,还有几本书:《闲看水浒》、《闲看红楼》、《皇帝、文臣和太监》、《晚明七十年》,一直到最新这本《进城走了十八年》,终于从文学、历史又走回了现实,又写到了砍柴:"一个少年,小腰板用皮带扎得紧紧的,高挽着裤脚,上穿一件跨栏背心,满是汗渍,露出来的胳膊纤细而黑亮,脚蹬一双废橡胶皮做的土凉鞋,左手持一根禾枪,右手拿一把磨得锋快的菜刀,站立在湘南乱石之间的灌木丛旁,像一只即将对猎物下口的小老虎,那就是本人十岁左右的标准形象。"

李勇挽起泥腿子进城十多年,跟他的湖南老乡沈从文一样,终究是个乡下人。我和他网上相识,后到北京,时不时一起吃饭聊天,已有七八年。这年头,与人从相熟到疏远,本是寻常,但和砍柴一直相得。我们也分析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他此前那些书,我也看,但唯有这本最有共鸣,书里写的乡村往事,十之八九也都是我经历过。乡下人进城,在沈从文那个时代,还不多,如今恐怕得数以亿计了,这本书,可算是这些人的共同记忆。

人在外面,便思念故乡;人在城里,便向往乡村;人长大了,便缅怀童年;《进城走了十八年》,便是集三者与一体。童年与故乡,人皆有之,无须多说,但乡村却是可以说说的。乡村题材,时不时就会冒个人出来,远的有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近的有李娟《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充满牧歌情怀。砍柴笔下的乡下,像沈从文多一些,有简单淳朴,也有艰难和残酷。书里的第一个故事(也是砍柴人生的第一个记忆碎片),便是村里人捉弄一个瞎子,按现代城里人的眼光,这自然是要谴责的。但在砍柴看来,"他们并非恶意,也不会真的让两个瞎子掉进井里,也许只是为百无聊赖的乡居生活,找一点乐子。"人情世态,尽在其中了。

我印象更深刻,更能表现残酷,以及如何理解残酷的,是几起自杀事件。一个是砍柴的二爷,叫四个成家的儿子回来帮忙收稻子,到了那天,一个都没回来,全去了自家的地里。老头一声不吭走回家,喝农药死了。还有一个是砍柴的表姑,经常跑去未婚夫家里干活,被父亲责骂,寻了短见,一年后,这位父亲在自责和被责怪中,走了和女儿一样的路。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悲愤,砍柴却能报以同情之理解,对于后者,觉得这是"大时代下两个小人物性格的悲剧",即便对于忤逆的儿子,仍说"其实也不能太责怪那几位堂兄,他们朴实而有些自私,和大多数寻常农民一样,贫贱的日子里,让他们恪守标准的孝道,确实是一种道德上的苛求。"

而真正让我看得伤心的,是砍柴写爷爷的去世。放学回来去看爷爷,"爷爷卧在那张乌黑陈旧的大木床上,床前一个踏板昂放着他的鞋子,还有尿壶。粗麻织成的蚊帐撩起来,我叫了一声'爷爷',一向不苟言笑的爷爷那一刻非常慈祥,吃力地问我:散学了?以后要好好读书。我点了点头。"然后砍柴写到了葬礼的种种仪式(这也是我小时候亲眼见过的),这又让我羡慕--年近不惑,其实我已经不怕死了,如果能有这样的葬礼,多让人欣慰呀。整本书的基调,悲欣交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怀念农耕文明,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踏在虚无之上,于是惶恐。以前有一整套系统来安顿我们的人生,精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寻常百姓也可以用血脉传承来消解死亡焦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以前不明白,视为封建迷信,现在才知道,其实是极高明的,比起西方人诉诸外在的上帝毫不逊色,至少就我个人来说,更喜欢这种经验主义的,诉诸人的动物本能的方法。砍柴在序言中就写到,让他写完此书,一是受父亲一次重病的触动,一是为了刚出生的儿子。寻常人等,造物主能给我们一个孩子以延续自己庸常的人生,实是让人感激涕零的事情。

以上所述,只是该书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很多内容,比如那十多年农村的变迁,比如农村人如何走出去。乡下人进城,殊为不易,书名让人想起那篇流传甚广的网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砍柴后来通过上大学进了城,我则走了另外一条路:打工。又经过了十八年,和砍柴一样,我终于在城市安顿下来,有了妻子、房子、孩子。现在我和妻子开始认认真真筹划,再花个十八年,一步一步从城市再走回乡下。这个城市,并没有完全敞开胸怀接纳我们,更重要的是,总是住不惯,毕竟是乡下人。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