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民党在大陆执政时期的“军统”活动,近年来成为影视炙手可热的题材。《潜伏》更是大红大紫,让许多人对军统的历史感兴趣。在电视里目睹军统特务的残暴阴险,恐怕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个骂名满天下的特务组织,肇始于一群痛感国弱民穷、要奋起救亡的青年军官的一个小组织。      丁三的《蓝衣社(增补本)》从民国定都南京后,一群多数属于黄埔系的青年军人个人的命运着手,非常清晰地梳理了力行社到复兴社、再到军统和“三青团”的历史脉络。当年,在如宗教徒一样自律勤恳的滕杰、黄埔一期“三杰”之一的贺衷寒、蒋介石器重的侍卫官邓文仪这些意气风发的大师兄面前,黄埔六期的戴笠是名副其实的丑小鸭。那时候谁知道,这群人中,最后成就最大的是戴笠。开理想主义之花,结现实利益之果,这或许是一条规律。就如《潜伏》中军统的吴站长说的,“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句话我研究几十年,最终发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对《蓝衣社》,我更愿意把它当成历史书来读,不仅它绝大多数人物、事实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更是因为它折射出70年代出生的、学会 独立思考的中国青年逐渐摒弃概念化、脸谱化、政治化的历史观。——史实只能成为我们反思国家命运民族苦难的材料,而不能想当然地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注脚。这样就要求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的,去探求事实的原初面貌。

整部作品笔力纵横,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命运宠辱沉浮,让我读完掩卷叹息再三。我认为此书更大的价值就在于提出疑问:我们究竟要如何看待历史?挣开长期困住我们这代人的泛政治化的藩篱,历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丁三在接受采访时说:“在选择写作题材时,我自然地转向了一个青年群体,一个青年群体的命运分化,以及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力。这种无力在于:种下龙种,养出跳蚤。蓝衣社让我产生了一种历史感,我们百年的历史,不就是一个龙种和跳蚤的过程?”

上世纪初的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会矛盾都纠葛在一起,好比一团乱麻,列强环伺,民不聊生。留学日本的腾杰等人,和当时许多对国家民族负有责任感的青年一样,他们有“天涯何处是神州”的痛楚,亦有“要将乾坤力挽回”的豪情。他们相信自己能找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而且他们也自信自己找 到的道路是最适合于中国的。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主义来到这片古老的大陆,有乡村自治,有共产主义,有土生土长的三民主义,“第三条路线”,还有法西斯主义。

可怕的是他们不但认为自己的“药方”最灵验,而且都固执地认为别的人都是误国误民的庸医,对“异端”唯一的处置办法就是霹雳手段。在崇高的目标下,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从蓝衣社这个混合中国秘密帮会、列宁式集权政党和法西斯于一身的特务组织诞生始,就决定了创始者们的悲剧命运。其实,早在滕杰等人创立力行社时,这个命运就注定了。在日本虎视眈眈的上世纪20年代,不但救亡压倒了启蒙,救亡简直压倒了一切。在拯救民族的远大理想面前,个人的权利、程序的公正、权力的监督,都可以不要。为了救亡,蓝衣社可以执行残酷的家法;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类似古代圣君的领袖身上。-----这当然是一条饮鸩止渴的路子。

不注重过程的公平公正,而凭创始人的道德魅力和勤勉态度,不可避免会出现“播下龙钟,收获跳蚤”的结局。《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做人、做官,多数人能做到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善终。这句诗也不仅仅是蓝衣社初期那帮理想主义者的命运写照。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