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载人民出版社《人物》杂志

     3月11日发生在日本9.0级的大地震牵动了全人类的心,这场地震随之而来的其他灾害叠加,恐怕是人类灾难史之最:海峡、炼油厂爆炸和福岛核电厂核泄漏。作为自然灾害多发的岛国国民,日本人在这次二战后最大的国难中,依然表现出那种让世界人民钦佩的精神:坚忍、镇定、有序。

对于和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国民来说,日本和“日本精神”,一百多年来一直就是吸引眼球的词汇,对此国人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此次日本强震后,媒体上亦不乏对日本精神的赞叹,媒体上有关的例子也很多。笔者认为,最震撼人心、对日本精神的全面解读具有典型价值的事例是: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181名“敢死队员”在福岛一号核电站内抢险救援。这181名勇士不是通常意义所理解的年轻力壮的人,他们平均年龄50岁以上,有的即将退休。并不是他们的生命不珍贵,而是因为遭受辐射后,有的要到10年甚至30年以上才可能引发癌症,他们为年轻人承担了这个风险。这是灾难史上,第一次由长者而不是青年承担拯救使命。
    由年长者冒着最大的危险,对一般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说,足以造成情感上巨大的冲击。按照一般的伦理,危险首先让老人、孩子和妇女走开,处在最危险的地方应当是年轻的男子。尤其在有着尊老传统的中国,更是如此。而日本人在此次应对核泄漏危机前,表现出近似残酷的冷静和理性:因为冒着核辐射的危险和需要力量去搏杀的军人不一样,核辐射的风险主要是对健康长期的影响,所以他们让年过半百的人去冒险,和年轻力壮的人相比,是一种次优选择。这种理性表现在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上,甚至因为收费站里存在多数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辐射,在日本一般由中年妇女而非将来要生育的年轻女子担当收费工作。日本人对整个民族基因延续、整体素质的考量和他们对整个国家各类资源的考量一样精细,原因在于:无处不在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尚是少年,当时中日关系全面解冻,我观看的第一部日本电影即改编自小松左京的日本科幻小说的《日本沉没》(2006年又翻拍),当时大惑不解,以为这简直是杞人忧天。随着年岁的增长,了解到有关日本的历史、地理、民情,才能理解这种危机感几乎是大和民族的集体性格,这是一种典型的悬崖上的心态,随时在提防坠落深谷,时时想到最坏的时候。这种集体性格源自于日本国土狭小、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资源匮乏的生存环境。因此“做最坏打算,做最大努力”的态度深入国民的骨髓。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把资源的利用程度做到极致,争取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即日本企业所推崇的“拧干毛巾最后一滴水”。另一方面随时面临灾难的心态强化了整个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明治维新之前的幕府时期,日本全国处于事实上诸侯割据状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权威,而当时的清朝尚有集权的朝廷。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很快使国民获得了现代国家的认同感,而清朝的国民多数依然只知道有家族,不知道有国家。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国民都处在一个空间狭小、危机多发、类似茫茫大海一艘巨轮的岛国之上。日本人面对巨大灾难时,如这次强震,他们临危不惧、秩序井然地进行自救,就是和这种国民性关系甚大。也因为这样的国民性,日本的文艺作品中总有一种感叹生命无常、美丽稍瞬即逝的哀愁与宿命感。因此,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在遭受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等种种大悲剧后,很少有呼天抢地的大哭,多数人表现出一种接受现实、默默品尝痛苦的隐忍。“忍者神龟”这一由日本人创造的卡通形象可以看成这个民族的象征。
     由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人进入核电站内抢险,看起来不近人情,依然是日本人视灾难为寻常、寻求代价最小收益最高应对之策的理念体现。因为年轻人是这个民族在灾难中奋起、延续国运的最重要资源。这种选择让笔者想起日本古代的一种陋习:处在农耕文明时代的日本,许多地方的土地无法供养更多的人,因此一些村庄的年轻人,往往把年迈的父母背到山洞里,让老人饿毙于其中,而把粮食省下来给下一代。只有等到日本经济腾飞后,社会财富增多了,整个社会有条件供养老人们,日本的养老保障体系才成为世界标杆。这种陋习在道德上不能被多数中国人接受,但反映的仍然是一种残酷的理性,和让年长者冒着核辐射风险的逻辑是相同的。而古代中国却有一个恰好相反的例子,“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晋代人郭巨,父亲死后,独自供养母亲。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 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养育儿子。
    “郭巨埋儿”的故事同样残酷,反映的是在生存资源匮乏时中国人的一种选择路径:舍子养母,这是一种有着道德亮色的孝道。然而,今天看来,它未必就比日本古人遗弃父母更伟大。这两个小故事或许是考察中日两个东方民族集体性格差异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残酷的理性和冷静的民族性格,一定是要在日本那种生存环境中才可能炼成。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