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叶曙明是我多年来十分关注和钦佩的作家。他低调而勤奋,是一个真正有独立立场的民间学者。也许是相对北方而言,更为务实、理性而包容的南粤文化对他有较深的影响,他不去刻意迎合媒体的“热点”,而是以冷峻的眼光、平和的心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研究和写作,因此在同类题材成堆的书籍中,他的著作总是能别具一格,给我以醍醐灌顶似的启迪。     

《中国1927谁主沉浮》是叶曙明2009年出版并获得好评的《重返五四现场》的姊妹篇,如果再加上他更早时期出版的《共和将军》、《大国的迷失》,基本上能窥见叶曙明为学为文的脉络和方式。他似乎刻意在心理上保持一种与“主流学术圈”的距离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对中国从清末至今这一百来年的历史,叶曙明注意到地理的特点和时间的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阅读叶曙明的几部著作,获得这样的读后感:清末到1949年,左右中国国运的有三大地区值得注意———北京、上海和广东。有四大时间刻度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一是废除科举的1905年,中国读书人传统的路径中断了,只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从旧式士人变成现代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人亲近或投身革命是顺理成章的;二是1911年清室逊位,两千多年帝制结束,加剧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各阶层的重组;三是1919年“五四运动”,废科举后一代新知识分子终于集体走上历史的舞台,要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寻找一条通向理想国的康庄大道;四就是1927年,发源于广东的北伐成功,国民政府而后迁都南京,中国迎来了形式上的统一。

如果说在《重返五四现场》那本书里,读者还能看到中国仍处在歧路亡羊的状态,除了袁世凯复辟惨败、宣布帝制在中国难以还魂外,其他的选项都还存在,各派政治势力也提出诸多的主张,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没有一种压倒性的主张。但到了1927年,国共由合作到分裂,历史已经为血泊中的中国选择了一条路。叶曙明在这本书中分析了国民党的优势和劣势,尽管国民党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但如叶在书中提到的,同盟会期间这个党有着浓烈的中国传统帮会特质;到了民国建立后,宋教仁曾希望按照英美政治模式将其改造成现代的议会党;而在北伐前夕,一直想依靠一派武人打倒另外一派武人的孙中山先生,接受了苏俄式的政党模式,他和他的政治继承人蒋介石,开启了以党领军、以党代政的时代。国民党是以上三种成分杂糅的政治团体。“党治”最终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选项,两党比试这样的“武功”,论意识形态的纯粹性、组织的严密性和对底层群众的动员能力,国民党不如共产党,其道义上的合法性也并不优于共产党。因此,后来共产党的胜出,并不仅仅是把握了日寇入侵这一时机,其实在1927年,看上去更为强大的国民党已经埋下了失败的因子。两党既然都选择这条路,政治斗争的手段越来越残酷和血腥,攫取和巩固权力的手段也越来越只讲结果、不问程序是否正义,也是历史的必然,就如同一师承的两位大侠比武,谁武功纯粹、彻底,谁胜算就更大。1927年国共反目成仇之前,“过火”的农会运动不过是以后几十年中华大地历次惨烈运动的预演。

1927年的政治遗产,何以影响至今。叶曙明的这部书的叙述和分析,是令人信服的。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