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些羊肉泡馍店或牛肉拉面店,“老汤”往往是其招揽顾客的卖点。西安甚至有一家羊肉泡馍店说他家那锅汤是清同治年间的,屈指一算已过百年了。我想,这大抵只是个噱头。一百多年的白云苍狗陵谷变迁,就算有那锅老汤,也不知稀释成还剩下几滴。  今日中国任何一个酒店食肆所宣传的“老汤”,比起今日陕西一工地挖掘出的一锅“老汤”来,那绝对是孙子的孙子辈。据报道,在被挖掘的秦墓里,一个铜鼎里密封着半锅骨头汤,已历时2400年。当然,这锅汤已是珍贵的文物,没人敢染指一尝。对这半锅千年老汤,不用舌头,我们还能咂摸出什么味道呢?

“老汤”之所以被食客看重,是因为中国人信而好古,总认为老的、古的东西是地道的,是纯粹的,因此老中医、老厨师、老教授很是吃香。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此话不假,作为数千年延续下来从未断绝的文化共同体的一员,中国人有理由骄傲,“好古”也是有来由的。人常说,古代中国人不太重视宗教,不像古印度人那样执着今世苦修,换来一个美妙的来世,而是注重此生活得更精彩更幸福,所谓“不知生、焉知死”。在中国本土诞生的道教,和其他域外传来的宗教最大的区别是:重视炼丹养生,其目的是延长此生的快乐。那么,作为一种重视今天的文化体系,如何提升生活最起起码需求的质量,自然在其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从古到今,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格外发达,当然,外加房中术。

食品,是人生存下去最重要的物质,在中国“食文化”又居于生活消费文化之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吃”几乎可算作中国文化的核心,外国人理解不了老派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你吃了吗?但如果告诉他,你们老外见面喜欢问“嗨,今天你心情好吗?”对中国人来说,吃饱肚子才可能心情好。如此,洋人可能会理解。中国人说起从事某职,几乎都用“吃”来比拟,饭碗的成色如何就代表着职业的好坏。教师是“吃粉笔饭”,说相声的是吃“开口饭”,文人则是靠“字米”疗饥。而作为古代中国政权的象征:“鼎”,就是煮饭盛菜的大锅,“九”乃成数,代表着很多。天子拥有“九鼎”意味着控制着天下百姓的吃饭------在中国,没有比这更能显示权力的威严强大。治大国如烹小鲜,辅佐天子协调百官的宰相,起的作用无非“调和鼎镬”-----把一锅汤做得多数人说可口的厨师就是好厨师。

今天,我们在回过头来看看,曾让我们自傲的传统文化还剩下多少?古代“典章制度”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今日多数国人恐怕已相当的隔膜。那么就说形而下的“衣食住行”吧。“衣”和“行”是改变最大的。不用说满清入关已从生活中消失的汉服,就是满人带来的马褂也是古董了。而行,除了步行外,火车、飞机、汽车等工具完完全全是西方来的,老牛拉车恐怕只存在于偏僻的山乡。至于“住”,除了地下还有没开掘的古人阴宅外,地表的古人建筑的村落、城池、要塞,除了作为旅游景点的一些古迹外,一些城市不论其史载的历史有多久,其现在的城市面貌几乎是按照西方城市拷贝而来的,摩天大楼、玻璃墙面,或者还有几根仿照古罗马的柱子。而拆迁的速度正在加大,中国人关于“住”的记忆正在加速度地消失。

可以说,只有“食”还保留着相当的传统文化因素,但依然受到“速食文化”的巨大冲击。一般人家厨房里来自流水线上的半成品比例越来越大。而一个主妇,能用文火给家人炖一锅原汁原味的汤,已是贤惠的重要表现了。

那半锅秦人老汤,对我而言,带来的是五味杂陈,中有惆怅与迷茫。

话题:



0

推荐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355篇文章 1次访问 5年前更新

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1999年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法制日报》,2008年10月,“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 入语文出版社,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我的邮箱是:liy303@hotmail.com

文章